当前位置: 首页 -> 思政教育 -> 一站式学生社区 -> 正文

思政教育

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|马克思主义学院:“红色磁场”空间打造学生党建前沿阵地

信息来源:学生工作部 发布日期:2025-07-19

编者按:2021年以来,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,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,以线上线下多元融合为依托,以多支队进驻为保障,按照“高效、节约、致用”的原则最大程度利用学校现有资源,在强化党建引领、搭建育人场域、强化数智赋能、全员协同发上下功夫,分“三步规划”全力推进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建设。2025年,学校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建设正式进入第三阶段,在不断优化建成的线上线下八个社区场域基础上,充分发挥二级学院主体作用,重点遴选培育了10个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建设特色项目,校院协同全面推进学校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内涵式建设提质增效。

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聚焦党建引领核心任务,充分发挥学院思政课教师理论优势、整合学生理论宣讲团朋辈资源,依托研究生公寓一站式社区教育阵地,将传统思政课堂延伸至学生社区生活场域,构建起立体化、沉浸式的党建引领社区育人新范式。以‌“三化四融”‌为核心路径,通过“名师领航+青年共振”社区微党课、“红色基因+社区空间”场景再造‌、“党务实训+能力提升”青春思辩会、“先锋表率+志愿服务”党员亮身份、“文化浸润+五色引领”同筑文化港湾等特色活动,将学生社区建设成为思想引领、成长服务、价值塑造的前沿阵地,实现从“课堂讲授”到“生活浸润”的转变。

一、名师领航+青年共振,构建理论浸润新课堂

邀请校领导开展"书记有约"专题党课,强化政治引领;组织思政课名师开设“理论面对面”微党课,深化理论武装;选拔优秀辅导员进行“成长导航”主题分享,注重实践指导;培育研究生党员骨干担任“青年讲师”,发挥榜样示范作用。通过“讲故事、学理论”的生动形式,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青年学子喜闻乐见的“青言青语”,使党课学习既有高度又有温度。社区师生微党课宣讲团连续两年入选团中央全国大学生宣讲团。

二、红色基因+社区共建,构建社区铸魂新阵地

充分挖掘学生寝室公共空间的潜在资源,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学生生活场域,打造寝室红色图书角,配备党史经典著作、革命人物传记等红色读物;建立社区党员活动室,为学生党建活动提供场地;组织红色场馆情景研学、举办红色故事分享会、红色电影放映周等活动,构建起红色基因与社区共建相融合的立体化育人环境,使寝室空间真正成为传承红色基因、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。

三、党务实训+能力提升,锻造党建骨干新动能

邀请学校“样板党支部”书记和党建工作专家,围绕样板支部建设、“三会一课”设计、党建工作实务等核心内容,采取专题讲座、案例分析、情景模拟、分组研讨等多样化形式,系统提升党支部干部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;通过组织“优秀支部工作法”分享会、“党建创新项目”路演等互动环节,促进党支部间深度交流与经验互鉴,切实形成“以训促学、以学促干、以干促优”的良性循环机制,推动研究生党支部建设质量整体提升。

四、先锋表率+志愿服务,树立党员示范新标杆

定期邀请获得校级以上表彰的优秀党员开展“成长故事会”,以鲜活案例激励学生向党组织靠拢;设立党员先锋岗,实施党员寝室挂牌制度,让"党员寝室"成为标杆;常态化开展“我为师生办实事"志愿服务”,开展“党员心理阳光工程”,由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党员开展减压团辅活动、创建“党员技术服务站”,为同学们提供电脑维修、论文排版等实用技术服务、设立“党员安全巡查队”,排查寝室安全隐患。这些活动既体现了“亮身份、做表率”"的核心要求,又通过专业化、常态化的服务形式,使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真正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场域。

五、文化浸润+五色引领,培育全面发展新生态

以“古色传承”为主题举办非遗文化周,开展剪纸、书法、中国画特色课堂;以“红色铸魂”为主线打造“红色经典诵读角”,“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”红色长廊;以 "蓝色心灵港湾" 为 核心打造心理健康服务矩阵,开展压力管理培训会、 "情绪树洞" 分享会,打造沙盘放松体验区,设立寝室心理观察员,构建寝室—楼层—社区三级心理互助网络;以"绿色健康"为导向开展冰雪运动特色体验课,毕业季运动器材捐赠活动;以 "黄色安全" 为底线筑牢校园安全防护网,开展用电安全科普展、消防安全课堂,依托社区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,推行寝室安全隐患闭环管理。建立"社区文化导师制",邀请各专业教师指导文化项目孵化,形成"一月一主题、一院一特色"的建设格局,使学生在参与文化创造过程中实现价值塑造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。

未来,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将继续深耕一站式社区思政“责任田”,推动党建与育人同频共振、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,让社区成为思想碰撞的“磁场”、成长成才的“沃土”,引领青年学子在“生活即课堂”的浸润中,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,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。

Copyright © 2010-2020 黑龙江大学学生工作部(学生处、武装部)All Rights Reserved
技术支持:黑龙江大学信息与网络建设管理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