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,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(网络安全学院)积极响应学校号召,主动融入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建设,以丽泽园21栋学生公寓为核心阵地,聚焦场域建设、品牌活动、数据赋能,围绕学生成长成才核心需求,探索构建“公寓+心理”协同育人模式,全力打造“温馨型、有爱型、活力型、成长型”学生社区。
一、精准谋划布局,夯实育人阵地
一是统筹全局规划,强化思想认识。学院高度重视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建设,成立工作领导小组,由主管学生工作领导任组长,公寓内涉及9个学院的12名专职辅导员任组员,协同公寓辅导员、学生党员、班级干部、寝室联络员形成“学校—学院—公寓楼—寝室”四级联动机制,横向、纵向打通心理育人链条,确保心理育人“有人做、做得好、可持续”。二是完善工作思路,突出过程设计。学院探索构建“12345”协同育人思路。即以“一站式”社区建设为主体,理论与实践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,开展心理健康教育“三大月”主题活动,围绕场域建设、实践活动、数据赋能、强化宣传四个维度推进五育并举,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。三是完善阵地建设,服务质量升级。依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,建成丽泽园21栋“心理辅导公寓站”,设立沙盘体验区、心理书架、“心语信箱”及微讲座专区,实现心理教育阵地贴近实际,贴近生活,贴近学生。



二、搭建实践平台,丰富育人载体
一是实践活动促五育。社区组织开展“指尖疗愈所”心灵手作派对、“螺钿流光,母爱绵长”“Book思‘意’”心理书籍分享会等活动,覆盖学生600余人。二是“一院一品”展特色。社区累计开展“遇见你的斐乐蒙”沙盘游戏10余场,助力学生内心探索,增强心理韧性。创新“心理+专业”活动模式,组织开展一“键”钟情代码告白活动,参与人数超200人。三是多元平台拓渠道。社区设置“心语信箱”,收集学生来信,优化学生寻求帮助路径,目前回信20余封。



三、数据驱动赋能,创新育人形式
一是依托学工平台,扎实做好摸排。社区利用学工平台采集的心理问卷、寝室卫生等信息,筛查高风险个体。全年共识别重点关注学生10余人,干预成功率达100%,显著提升心理育人科学性与时效性。二是创新服务平台,线上线下联动。由我院学生团队自主研发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——“心灵花园”网站在2025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荣获省级二等奖并入选国赛。网站设有三大功能模块:心理资源库、AI心理助手、互助交流社区。我院积极推动“心灵花园”网站与校内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深入对接,助力心理育人新成效。三是发挥专业优势,开展暖心活动。社区组织计算机学院学生开展公益电脑维修活动,提供系统重装与激活、病毒查杀、驱动更新等多项服务,有效解决了30余名同学的实际问题。



四、创新宣传形式,拓展育人渠道
一是立足培训,强化心理助人技能。面向学院辅导站成员、班级心理委员、寝室心理联络员开展危机干预培训、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,参与培训600余人。二是强化宣传,打造新媒体宣传矩阵。利用校园网、学院官网、宣传栏、公众号“心灵花园”专栏做到心理宣传教育全覆盖,2025年累计发布推送近30篇,累计阅读量超1万次,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。三是联动资源,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。组织学生阅读心理方向书籍,深化对心理健康的认识。开展“家校共育”行动,通过微信、电话沟通、家长会等形式,普及心理健康知识,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动态。



“小切口”激活“大能量”。未来,学院将继续深耕“公寓+心理”核心模式,积极探索“公寓+X”的多元融合路径,构建全天候、全覆盖的心理关怀网络,帮助学生疏解学业压力与成长困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