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2021年以来,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,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,以线上线下多元融合为依托,以多支队伍进驻为保障,按照“高效、节约、致用”的原则,最大程度利用学校现有资源,在强化党建引领、搭建育人场域、强化数智赋能、全员协同发力上下功夫,分“三步规划”全力推进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建设。2025年,学校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建设正式进入第三阶段,在不断优化建成的线上线下八个社区场域基础上,充分发挥二级学院主体作用,重点遴选培育了10个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建设特色项目,校院协同全面推进学校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内涵式建设提质增效。
破局·机制创新
从“被动管理”到“主动治理”的范式重构
工作室以“全学段覆盖、多专业融合”为核心理念,紧扣“学生参与”主线,创新构建“机制引领—实践浸润—榜样辐射”三位一体育人模式,实现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服务的转型。
学院依托专业优势,在B4公寓建成线下社区,实现“一站式”育人。社区内设施完备,学习研讨、休闲交流空间一应俱全;通过一站式学生社区和心理辅导站一体化建设,配备专业咨询师,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与心理疏导,全方位护航成长发展。
打破传统高校学生工作管理壁垒,推行学生从“活动参与者”变成“策划组织者”的新型互动模式。每学期初发布涵盖文案策划、活动执行、新媒体运营等8类岗位需求,学生根据兴趣与特长自主申报,形成“纵向贯通本研、横向覆盖全院6个专业、70个班级”的立体化参与格局和“高年级组长统筹—低年级成员协同”的运作模式,实现了“经验传承—能力提升—价值传递”的三重进阶。创新设立“成长积分制”,将活动参与度、任务完成质量、团队贡献度等纳入量化考核体系,积分结果与评优评先、实习推荐挂钩。设立“经彩之星”月度表彰,累计选出优秀骨干30余人次,有效激活学生持续参与的内驱力。


浸润·五育融合
从“邹凤清音”到“鸿鹄凌云”的育梦摇篮
工作室以“五育并举”为核心,设计多元化活动矩阵,推动学生深度参与社区治理,形成“德育铸魂、智育启思、体育强基、美育润心、劳育固本”的育人格局。
以信仰为火炬,照亮成长航向。工作室创新打造“行走的思政课堂”,组织学生走进校史馆追溯“红色年轮”、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开展“历史镜鉴”情景研学,深入开展“国防教育宣讲会”、红色剧本杀等20余场特色活动,推动300余名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。从专题党课的深刻思辨,到红色文物的沉浸式对话,再到国防教育的热血轰鸣,红色基因正以穿透时空的力量融入血脉,让理想信念的种子在青年心中深深扎根。
以创新为引擎,驱动思维跃迁。工作室搭建“学术+职场”双轨培养体系,“楼栋学术圈”笔记漂流站笔记月均借阅量超50本,形成跨专业知识共享网络。积极开展“龙江经济青年说”系列活动5场,邀请高校、招商银行等优秀校友开展职业规划讲座,参与学生超800人次;与本地10家企业共建实习基地,累计输送实习生200余人。
以体魄为基石,磨砺青春锋芒。田径场上的全力冲刺,团队赛事中的默契协作,创新开展“我和老师踢场球--亦师亦友足球赛”、推行“晨跑打卡—夜跑挑战”日常锻炼计划,相关活动年均参与人数超1500余人,鼓励学生在日常锻炼中自律坚持,书写“拼搏”的注脚,让“强健体魄、坚韧意志”成为经管学子的青春标配。
以美育为清泉,滋养生命底色。工作室以笔墨纸砚共筑“墨香课堂”,累计吸引200余名学生参与并交流鉴赏,在实践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;连续3年开展“经”彩生活寝室文化节,让寝室成为创意秀场,评选“最美寝室”30余间,推动美育从课堂延伸至生活场域。
以劳动为犁铧,深耕成长沃土。从社区服务暖心奉献,再到社会实践贡献青春力量,工作室与3个社区共建志愿服务基地,年均300余人次的积极参与,劳育让“知行合一”成为青春誓言。让劳动教育与“树德、增智、育美”深度融合,新一代经管人以实干为笔,书写属于自己的担当答卷。


辐射·榜样引领
从“单点突破”到“雁阵齐飞”的生态构建
工作室注重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,形成“个体成长—团队崛起—全员共进”的辐射效应。近三年累计培育出多名在学术竞赛、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领域突出的骨干人员,获校级以上荣誉表彰100余次。通过“经彩人才库”动态跟踪优秀学生成长轨迹,为其定制“个性化培养方案”;依托新媒体平台开设“榜样力量”相关专栏,年均开展经验交流20余场,累计推出相关报道40余篇,直接覆盖学生超1000人次,形成“发现榜样—学习榜样—成为榜样”的良性循环。


展望·数字赋能
构建“自治+共享”的未来育人图景
未来,“经彩纷呈”学生成长工作室以机制创新为引擎,以五育融合为路径,以榜样引领为动力,探索出一条“学生自治、全员参与、多维赋能”的育人新路,聚焦四大战略方向:一是深化学生自主治理模式,构建“学生主导—教师指导”的可持续运行机制;二是拓展校社联动范围,与周边社区共建“青年治理实践基地”;三是推进治理体系数字化升级,开发“社区自治云平台”实现治理全流程线上化;四是建立“自治校友导师库”,通过“校友反哺—在校生成长”机制形成闭环式传承链条。